意外的邂逅(感謝福壽螺)

自從1979年自南美洲阿根廷引進福壽螺後,1982年台灣農民的夢靨就此開始,福壽螺「見青則吃」的本領,每年危害10萬公頃以上的農田,成為水生經濟作物重要的危害動物,同時威脅到本土水生植物生存的機會。根據觀察,旺盛生命力的福壽螺,終生棲息於淡水中,遇乾旱時緊閉殼蓋,可以不吃不喝靜止不動至少可達3個月以上,尤其牠高度適應環境的能力,更無有效的天敵,成為防治上一大難題。

福壽螺為雌雄異體,發育50~55天即具交配能力,交配後約一星期產卵,夏季為產卵旺季,每月產2~3塊鮮豔粉紅葡萄狀卵塊,卵粒數約60~750個,約經10~26天孵化為幼螺,幼螺以浮游生物為食,稍長則開始啃食水中植物,尤其喜歡植物幼嫩部份,水稻插秧後14天內的幼稻,殼高約3.5公分的福壽螺,一日可取食12株左右,對台灣農業經濟方面的損失危害甚鉅。於是三苯醋錫、克螺安、耐克螺等撲殺福壽螺的化學藥劑因應而出,長期下來對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產生莫大的危害,尤其當死亡動植物屍體遍布田間、溪流或水塘,屍體腐敗分解,孳生微生物等無疑是製造了環境的二次公害。苦茶粕是另一種被使用的防治藥劑,為植物製成,含有植物性皂鹼,是使用在水稻有機栽培中,除螺成效良好,但除了福壽螺外,泥鰍、蚯蚓、蛙類、水蛭等都會遭到殺害。

在不傷害環境與水中黏沫生物生命的前提下,稻鴨共作在稻鴨庄被徹底的實踐,卻也意外的發現福壽螺竟是合鴨的最愛。多年來鴨耕米依據氣候、季節及合鴨覓食「見青就啄」的特性,經過不斷的調整與修正放養時間,不但直接減輕作物草害與螺害的侵襲,並提供水稻自我茁壯的最佳水田生態環境,才能產出兼顧人、生物與環境健康的鴨耕米。「福壽螺」來台灣,啟發了「稻鴨庄」師法自然的心念,鴨耕米親和式的生產方式,用感恩的態度建立了合鴨與福壽螺共存共榮不可分割的關係,而稻鴨庄生物多樣性的回復更印証人對土地所付出的那一份真心,相信台灣處處開花的稻鴨共作場域,都能以守護環境的用心出發,台灣就是真正美麗之島『福爾摩沙』。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