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的方向─農村再生

記得前任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先生上任的第一天,在媒體前宣示政策方向,要讓台灣的農民每戶每年的收入達到100萬。但是並沒有說要如何做,只是信口開河的定目標,執行方法與過程只聞樓梯響,從上任到匆然離去已經歷二年多,還是歸零狀態。台灣農民是善良的一群,從充滿了希望到跌入萬丈深淵,總是默默的堅守崗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管是狂風暴雨或是艷陽高照,就是要把辛苦栽種的作物照顧好,把屬於土地的香濃氣息保護好,那份「硬頸」的風格,充分流露出「台灣農民的美麗與哀愁」。

稻鴨庄生活農場經歷11年時間的洗禮與淬煉,在農業產值的提升與附加產品的開創,已有頗豐富的收入,尤其在「稻鴨工法」的運用上,除了「稻米」、「稻耕鴨」、「鴨蛋」、「蔬菜」等直接生產品收入外,還有「米麩」、「糙米茶」、「米香」等客製化附加商品的收入,加上適時開放團體預約參訪,更多了「風味餐」、「導覽」等服務收入,林林總總約略估算,一戶人家經營一甲地,扣除成本每月還有30000元~35000元,這就是農村再生、農村經營的新方向。

當農業走向國際化的同時,也是競爭出現時,傳統的農村留下來的都是一群務實、不計較的憨厚者,他們都不堪外來的競爭與重擊,毫無招架之身,所以政府更應義不容辭來保護暨扶植。台灣農業由糧食不足的時期,追求量產的時代已經功成身退了,接下來面對其他國家進口的競爭,首當其衝因應之道應朝向降低產值把質量提高,價格提升,開創附加產品,增加收益,才能因應目前的開放政策。農田、農地是我們的國土,不能用經濟產值來做衡量,農業的新方向不是「小地主大佃農」,那只是又回到工業式的生產而已,務實應朝著以下方向來走:

1、種出健康的食物,在工業經濟豪奪搶掠之下,健康的食物越來越少,處處是化學合成物加工食品,在污染過後人類發現錯誤了,就會競相追求健康的食物。

2、讓土地能休養生息,土地的超限制利用,是現代農耕的通病,其實是追求最大利益的做法,土地是我們母親,相信她也有一定的承受限度,就如同人類夜晚要休息一樣,萬物也都是相同的軌跡在運行,地力的恢復需要透過時間的靜止,負荷的休息,才能有效的回到原貌。讓作物長得健康快樂,才能製造出人類能量的來源,以維繫健康,延續生命。

3、「小農能安身立命」個別農民經濟體的推廣、鼓勵,使每個農民所得增加,農民所得專業歸入,不必把出外打工的賺取併入,知識經濟教育的養成,那才能使農村再生,全面推廣有機耕種,稻田公園化,生物多樣性農田環境再造,那才是21世紀新農業的途徑。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