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認識稻鴨庄到認識

剛開始不了解稻鴨共作時,只有在課本和電視上有大約的認識。來到稻鴨庄讓我更了解耕種鴨耕米和一般稻米的方法有所不同,一般種植稻米驅趕和殺害害蟲時通常運用化學和物理方法,而他們是運用生物防治,也就是說利用鴨子把害蟲吃掉,而且鴨子的糞便可以當作肥料施肥。

鴨子也不是隨便的品種,他們的鴨子是從宜蘭坐火車來,且是四種種類的鴨子經過多年選育而成,簡稱為合鴨。在翻耕後種植稻米前,先放大鴨進入覓食,水稻種植後,再以小鴨長期進駐,以有效清除水田中的福壽螺,且鴨子成熟時還能賣到有名的餐廳當美食。

稻鴨庄不只有稻鴨共生而已,還擁有許多生態池,而我發現上游的河流水比下游髒,解說員說下游的水那麼乾淨都是運用布袋蓮和一些濕地植物來淨化水質。另外一種植物,就是滿江紅,它可以遮蔽陽光抑制田間雜草,數量增生多時,也會讓水中的子孑無法到水面呼吸而死,重點是它可以和固氮藍綠藻共生,固定空氣中的氮,老化後犁入土中就是天然的肥料。

稻田裡的動物不只有鴨子而已,裡面偶爾會有白腹秧雞來產卵和覓食,而上幾輩的人說白腹秧雞的肉和蛋很好吃,但牠們在以前是被認為會防礙稻子的收成,不過在觀察後發現,白腹秧雞並不會妨礙稻子的成長,反而是吃田裡的福壽螺和蟲。雖然白腹秧雞一次產好幾顆蛋,不過最後長大的往往的只剩下一兩隻,因為天敵和適應環境不佳而死掉,剩下的幾隻會在白腹秧雞媽媽的身邊學到如何躲天敵和覓食,可是等到小雞長大後牠的父母親就會趕牠出去自己生活,而牠們的父母也會繼續的繁殖下一代。

他們種植鴨耕米不是只有他們做而已,而是希望這樣的思維可以改變農民,因為大家互相合作,共同維護到生物多樣性,就有如團結力量大。藉由這次自然科生活科學達人參訪活動,讓我見識到農民運用動植物彼此的相互關係維持生態體系的平衡,不僅保護土壤也創造環保的鴨耕米。

參訪完後覺得能來到稻鴨庄這個地方真的很幸運,讓我認識了有關生物多樣性的知識,也體會到農民的辛苦,還有以自然法則種植農作物的優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

Scroll to Top